當前我國經濟進入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過渡的轉型升級新階段。資源型地區經濟如何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楊臣華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重點在減少對傳統發展路徑依賴,以創新驅動發展質量效益提高為第一驅動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走出一條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的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后勁更足、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子。
他首先談到資源型地區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以內蒙古為例,2015年全區R·D人員全時當量(科技人力投入)居全國第20位,僅為江蘇、廣東等發達省份的6.6%和7.1%。并且從創新驅動、新舊動能轉化、資源優勢轉化、“一帶一路”建設、提升價值鏈體系、協同發展六個層面分析了資源型地區轉型的路徑。
楊臣華認為,在創新驅動發展層面,要走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創新發展之路。加快構建創新引領發展模式,培育發展新動能,點燃發展新引擎,完善創新體系,補齊創新供給體制短板。加快企業生產過程和業務流程信息化改造,加強工業云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和應用示范,推動“互聯網+”工業發展。圍繞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建立全產業鏈智慧農牧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激發全社會創新主體特別是企業家創新創業,把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依靠投資和自然資源要素轉向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上來,提升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力。
“在新舊動能轉化層面,走市場導向、綠色低碳、有競爭力的發展之路。”楊臣華對記者表示,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制度和政策導向,建設綠色低碳高效利用的產業發展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打造綠色發展新動能。全面放開民營資本進入科技教育、醫療衛生、養老孝老、醫養結合、公共文化、健康體育等領域,建立健全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旅游文化融合發展、公共服務均衡化等行業跨界融合發展政策,以制度創新提高現代產業綠色低碳和市場競爭力,推動新舊動能平穩轉換、加快接續。
他還表示,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走資源資本化、資本證券化、資產股權化的直接融資之路。以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走東西互濟、南北聯動、內外合作、八面來風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發展之路。
內蒙古是我國向北開放“窗口”,楊臣華以此為例指出,要充分發揮對外開放的節點和樞紐作用,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做好“亞歐大陸橋”大動脈這篇文章,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八面來風”的國內外合作新格局。必須把人才建設作為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和對外開放水平的第一資源,加快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以全方位開放為導向,以人才政策突破和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構建人才鏈、政策鏈、服務鏈,把人才嵌入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全過程,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加快培育國內外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他還談到,以新興產業多元化、優勢產業集群化、特色產業高端化為立足點,走整合供應鏈、延伸產業鏈、拓展服務鏈、提升價值鏈的體系化發展之路。資源型地區要充分發揮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稀土、石墨烯等新材料新產業新技術優勢,支持企業優化配置生產要素、配套上下游供給,推動關聯企業建立聯結機制,補齊優勢特色產業鏈上下游短板,延伸產業鏈條,培育成為先進制造產業群。
楊臣華最后談到了協同發展,要以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核心,走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之路。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智能制造、物聯網、個性化定制等新增長點,在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形成新動能。